無庸置疑,現在是網路時代,網路改變了人們的思考、行為與人際溝通樣貌,也進而改變了全球商業運轉模式。
譬如全球知名電器大廠海爾因應互聯網與工業4.0浪潮,消費者可透過網路串連,自訂他們想要電器的大小、顏色等外觀條件,即使是小額訂製量也能出貨。
台灣中小企業也在改變,我們有個客戶戴華國際公司專門銷售各式電子產品,因應全球化的商機,將部分業務外包給外部兼職人員,這些外部兼職人員可利用「TradeManager」的手機App,24小時隨時隨地處理、回覆消費者的詢價信與服務需求。除了戴華國際,去年十大網商的京銘科技也將他們的業務團隊分成多班制,以便隨時可以回應不同時區的客戶詢問。
另外,專門設計銷售時尚單車的微笑元素創意概念公司,則是一家網路原生公司,創業初期不走實體店面,反而透過網路社群,直接與消費者分享life style,並溝通需求、展示最新商品等,如今網路銷售業績相當優秀。
其實從這幾個例子可發現一項重要概念,就是消費者中心時代來臨。在過去,生產製造商呼應的客戶需求多來自經銷商或通路,經銷商幫終端消費者決定他們想要什麼產品?需要什麼功能?偏好的大小、顏色又為何?但現在,透過互聯網,生產製造商可以直接接觸終端消費者,第一手了解他們的想法。
於是,產品從設計生產到終端消費的那條供應鏈已經在改變,從傳統的單向鏈條狀,變成點到點雙向互動的網狀,以消費者中心點,消費者可以按照本身的需求、所在區域,來決定他的供應鏈型態,直接與設計生產者溝通,不再只能仰賴經銷商或實體通路來接觸。
這當中還有個有趣現象是,所謂消費文化的形成,過去主要依賴經銷商或通路對於所處區域的主觀認知或體察,包括消費者喜好或價值觀等,而形塑成每一區域的消費文化。現在透過網路的大數據化,消費文化將更具體,也更理性,供應網的任何一點都能更明確掌握。
不過,更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,甚至供應小額、客製化訂單的商業模式,並非每家企業都能承擔,尤其在網路世界,譬如價值、功能、規格等產品資訊交流是高度透明,反而讓許多營運思維尚未完全改變的中小企業,覺得更難經營,又回頭去擁抱傳統的供應鏈模式。
以現今態勢來看,回到傳統的供應鏈尚無不妥,但供應商接下來要面對的,將是對網路黏著度愈來愈高的世代,企業能否以既有模式維持生存是一大問號?
譬如單就中國大陸市場來看,網民人數高達6.5億,智慧型手機用戶達5億,網購人數也達3.6億,每一個數字都不容小覷。
在可預見的未來,電子商務將更大幅改變人們的溝通與消費方式,企業的生產營運模式也將跟著改變,從B2C(供應商到終端消費者),變成C2B(終端消費者到供應商)已將成態勢,台灣中小企業面對這樣的轉變,應該要謹慎面對,並思考轉變經營型態的必要性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