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呂政達

有位癌末媽媽,預留家書給她的兒子,在未來沒有媽媽的歲月裡,兒子能繼續獲得媽媽的教誨。

未來會發生什麼呢?這位媽媽應該不知道,但她知道兒子會長大,會遇到功課、生涯選擇、感情種種問題關卡,媽媽總可以預見這樣的未來。

在傳播學裡,也有「預現」(Proplesis)的理論,我曾形容這是「父母用他們的過去來跟孩子的未來相遇。」事實上,過去是可以和未來相遇的,我們可以將「寫未來史」當作一個家裡的心理習題。

在佛法裡,或是西藏的伏藏傳統,過去和現在相遇於當下,但未來的意義其實是要用過去來賦予的。我們一直忽略了過去,卻又一直對未來投射著焦慮感。美國楊百翰大學的家庭科學副教授多拉海特等人,則提倡寫未來史來降低現在的焦慮感。

在練習裡,請將自己投射進未來,想像自己是2022年的歷史學家,要書寫一個你所關心的主題。例如,如果你曾和家人為了使用網路、手機通訊有過衝突,不妨就寫從現在到2022年,網路通訊可能會出現的變化,以及你們溝通間的改變。心理學家建議,這段歷史應該從90年代寫起,然後你才可以確切掌握未來的科技變貌。

如果想探討關係和角色,當然也可以遵循這個練習,建議每個爸爸、媽媽、兒子、女兒、兄弟、姊妹都應該來一趟歷史巡禮。如果你是媽媽,想寫的是媽媽的未來史,先探討90年代的媽媽、現代的媽媽,一路書寫到2022年的媽媽。10年前媽媽們的快樂和煩惱,和從現在算起10年後,媽媽們的心情和依靠,會有什麼樣的不同?

當然,把「角色」加上「科技」是書寫未來史的入門磚。要寫媽媽史的,我們可以了解媽媽10年前使用的電器設備、通訊和溝通的方式,譬如10年來從雙筒洗衣機到智慧奈米型,再到現在的街角洗衣店,10年後呢?10年前媽媽要花兩個小時才張羅出的一頓飯,現在只在便利商店花15分鐘,繼續,就從這個科技的想像出發。

如果妳是個媽媽,想到的一定比我多,我倒建議爸爸也試著來寫一篇未來史。你是否想過,其實爸爸的角色就一直受到來自科技的挑戰?是這樣嗎?你應該可以自己去找出答案。

好的一面是,想想10年前那群台灣人如何面對他們的未來,應該不遜於現在的不安和躁動氛圍。10年後,小男生變成了如假包換的男人,小女兒變成了堅強的媽媽,夢想變成了事實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咖啡王子蔡大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